關鍵詞:教師教育 tpack 人工智能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
摘要:2005年,美國學者科勒(Koehler)和米什拉(Mishra)提出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(TPACK),被認為是全新的教師知識能力結構框架,得到了全球?qū)W者的廣泛關注,相關研究包括TPACK理論框架、TPACK測量和基于TPACK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(yǎng)實踐等。大數(shù)據(jù)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(xiàn),給教育行業(yè)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(zhàn)?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需要有什么變化?TPACK是否會出現(xiàn)新的研究內(nèi)容和方法?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監(jiān)測評價體系會有什么變化?帶著這些問題,我們與整合技術的PCK理論構想的提出者——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尼斯(Margaret Niess)教授進行對話,探討TPACK領域未來研究趨勢,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機遇和挑戰(zhàn)及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核心素養(yǎng)、培養(yǎng)路徑和監(jiān)測評價。尼斯是俄勒岡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授,曾任美國數(shù)學教師教育工作者協(xié)會(AMTE)主席、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學會(SITE)教師教育委員會副主席、美國教育研究協(xié)會(AERA)技術促進教與學分會主席、美國數(shù)學啟蒙教師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委員,《數(shù)學教育研究》《教學與教師教育》等雜志評審專家等。她長期從事科學與數(shù)學教師的培訓和研究,對前沿技術的教學應用、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及整合技術的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培養(yǎng)有獨到的見解。
開放教育研究雜志要求:
{1}注釋采用腳注,由WORD文檔自然生成,用阿拉伯數(shù)字表示序列,每頁重新編碼。
{2}作者給本刊投稿時,必須遵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》等相關法規(guī)。因作者抄襲或一稿多投而引起的法律糾紛,本刊概不負責。
{3}論文按下列順序行文:題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單位、中文摘要、關鍵詞、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分類號、正文、參考文獻。
{4}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、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資助,應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,如“基金項目:××基金資助項目(基金編號××××)”,并附證書復印件。
{5}正文公式的序號一律靠右空兩格,用(1)、(2)、(3)等表示。
注:因版權方要求,不能公開全文,如需全文,請咨詢雜志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