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晚清 吐魯番 糧棉逐利 種植結構
摘要:光緒年間,在豐厚市場利潤的驅使下,吐魯番植棉規(guī)模不斷擴大,至光宣之際糧棉爭地、糧價暴漲等問題已十分嚴重,官方認為這極大影響了社會恢復與重建,并最終在宣統(tǒng)年間對糧棉種植結構進行調整。晚清吐魯番糧棉種植結構的變動,一方面顯示了高昂利潤下民眾對于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的極大熱情,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官府為維護社會安定強制種植糧食作物的要求。重本與逐利,成為晚清吐魯番官府和民眾之間兩種截然不同選擇,這兩種選擇背后的市場與行政力量博弈,成為影響晚清吐魯番糧棉種植結構的關鍵。
西域研究雜志要求:
{1}內文中的文字論述清楚明了,要使用規(guī)范詞語。
{2}確保稿件的原創(chuàng)性,文責自負。本刊有權對來稿進行必要的刪減,如不同意刪改,請在投稿時說明。
{3}按照國家標準GB/T15835—2011《出版物上數字用法》的規(guī)定,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,盡量使用阿拉伯數字。
{4}注釋:注釋主要用于對文章篇名、作者及文內某一特定內容作必要的解釋或說叫,序號用帶網目的阿拉伯數字標注,放在當頁頁腳,建議不超過5條。
{5}注釋是對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補充說明,列于當頁腳注,用①②……標注。(注意:注釋不是引文的參考文獻,引文引用文獻應放在文后參考文獻中)
注:因版權方要求,不能公開全文,如需全文,請咨詢雜志社